1992年4月,一群在深圳打拼的平面设计师举办了“平面设计在中国92”展,开国内设计类专业展事之滥觞。转眼20年过去,当初那批青涩的青年已成长为国内设计界的“腕儿”,而该展也成为国内相关活动的学术标杆。
不少设计师表示,20年对深圳平面设计来说是一个节点,辉煌的成绩摆在那里,需要深思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20年,扩大了市场,拓宽了外沿
经过20年的发展,深圳的平面设计队伍已经成为国内的领头羊,深圳平面设计师几乎获得过世界上所有顶级设计赛事和国际展览的奖项,这支队伍所承接的项目也占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学术还是效益都是国内同行的楷模。
20年前的“平面设计在中国”诞生,用深圳设计“元老”陈绍华的话说,是“一次现代设计的启蒙运动”,宣告着平面设计作为一门专业的门类,从深圳发轫。而当时,社会上对“设计”的认识,还停留在“装潢美术”与“实用美术”。陈绍华为该展设计的海报正体现了当时平面设计的现状――两条交缠虬结的腿迈步开行,一条黑西裤、黑皮鞋,一条云饰裤脚、皂脚靴,半土半洋,相互掣肘……
事实上,世界平面设计业在媒介和交流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与更多学科和思想给养产生跨界融合,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从平面设计到“新平面设计”的转型。而设计师们对自己本行的理解,也在20年间逐步深化。陈绍华告诉记者,现在的他认为,平面设计只是一个代名词,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语言体系。“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不安分的思想,如何去突破常规的思维语言,用全新的表达方式去促进沟通的有效性,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去寻找新的表达途径,这才是平面设计的本意,而不是狭隘的风格、趋势走向等。这不仅仅是在纸面上、平面里,它可能发生在一个事物中,或者一个环境里。”
20年,紧随着商业,阐释着文化
“平面设计”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在深圳从一门高端的专业变成了一门低门槛的学科。其好处在于,“设计”已被深圳的普罗大众所接受。但伴随着低门槛而来的仿照、抄袭之风却令人头疼。韩家英告诉记者,今天平面设计师所面对的社会跟20年前已不能同日而语。“平面设计成为一种被快速消费的对象,加上电脑、资讯发达,抄袭轻而易举。而使用设计的人对此也不介意,像请帖、海报等一次性产品,用完就撕。其实平面设计正因为随处可见,所以它是最能培养人的审美趣味的。”
虽然平面设计一直被看成是“文化产业”,但长期以来人们都着眼于“产业”这方面而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在场一位设计师告诉记者,深圳的平面设计作品跟香港、台湾的摆在一起,丝毫不逊色,遗憾的是却看不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点。“这就意味着设计师们除了要将设计作为商业用途外,更要看成是一种文化的阐释。只有当‘文化设计’成为气候,‘设计之都’的目标才可能达到。”尤其是在现阶段,深圳平面设计逐渐成为中国业界的名片而为世界所熟知,更肩负着一种推广中国文化的使命感,深圳平面设计师们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也应该鲜明地树立起来。
对此,马来西亚华人设计师邢一顺也表示赞同。在他看来,目前中国平面设计最需要解决的,是了解自己的文化价值,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成长于马来西亚的邢一顺,从小就被父亲教导“一定要回中国看看,因为你的根在那里”。他认为,20年是一个节点,来自西方的潮流经过20年的融合已经“本土化”,而设计师要做的就是重新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让自己的东西深深打上中国的烙印。他认为未来中国的平面设计就是“思想设计”,只有思想可以包容更多的东西。
20年,跳出小圈子,服务人民大众
生活在广州的著名广告人黑马大叔是深圳设计界的老朋友了,他说:“20年前来自中国的一块块砖石,如今已成了让人仰望的高坡。”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深圳的设计师是从其他城市来的,但当他们在这里发迹,并将深圳塑造成一个“设计圣地”以后,他们原来城市的设计水准并没有因此而达到飞跃。20年来,依然没有任何一座城市的平面设计队伍可以跟深圳相PK。
而绕不开的,依然是社会对设计的认可。虽然目前中国的平面设计师群体已经开始登上国际领奖台,但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许多城市对设计的漠视。“国内优秀的设计师实际上只服务于小众,在大多数城市当中,设计与市民的生活无关。”韩家英说,设计师的社会担当可谓任重道远。
如果说头20年,是深圳平面设计自我消化、自我提升的20年,那么接下来,它就要迈开脚步,惠泽更多土地,这才是深圳平面设计在中国版图中应作出的贡献。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秘书长孔森告诉记者,以后他们便在各大城市进行路演,让“平面设计在中国”作为设计人才孵化器的作用进一步彰显,也让“设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更多地传播开去。